Translate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抗菌防臭材質

(1)甲殼素(CHITOSAN)
甲殼素,是從甲殼類動物堅硬外殼取出來的物質,也算是一種環保材料。研究發現,甲殼素本身帶有正
電,而細菌 的細胞膜帶負電,所以當兩者靠近時,甲殼素可以將細菌的細胞平衡破壞,達到殺菌效果。
缺點是細菌與人體細胞 皆屬於同性質化學組成,若能殺死細菌,相信亦會對人體造成潛在危險。此外,甲殼素若要應用在織物,必須磨成 粉狀後再融入化學纖維中,以強化黏著力,問題在於甲殼素能夠作用的部份,僅止於露出化纖表面部份(沉入化纖原 料部分無法與細菌碰觸),抗菌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除臭效果方面,由於甲殼素是利用殺菌方式降低臭氣產生,對 於某些已有氣味的物質(如尿素),可說是一愁莫展。
 
(2)奈米銀纖維(聚酯類)
銀離子殺菌原理如同甲殼素,透過銀離子帶正電方式與細菌結合,達到殺菌功效。此外,若要讓細菌有效地與銀離子接觸,一定要將銀離子的大小作成奈米等級始可,所以奈米銀的殺菌效果,遠強於我們常使用的銀金屬(許多外傷用的藥水,含有硝酸銀成份的目的即是如此,因為銀離子的尺寸即為奈米級)。於是許多製造商,欲透過將奈米銀素 材融入化學纖維母粒方式,達到防護抗菌及耐洗之長效功能。而奈米銀除了本身價格昂貴,導致一般添加在紡織品中的比例不超過3%外然 ,沉入化纖原料部分仍無法發揮殺菌效果。
 
(3)竹碳纖維 竹碳纖維算是活性碳的一種應用產品,利用活性碳多孔特性吸附物質,達成除臭效果,而且因原料取得方便,符合環保安全概念,且價格便宜,無怪乎成為目前主流大宗。但是一般來說,竹碳纖維孔洞吸附物質後,必須在超過攝氏150度高溫下,利用熱漲冷縮及激化物質動能藉以掙脫與竹碳纖維間凡德瓦爾力,才能讓竹碳纖維達到再生效果,否則除臭效果將隨使用次數增加而功能日益衰退。且竹碳纖維亦是利用奈米銀製作方式,將竹碳磨成粉後導入化纖,所以能發揮作用的比例亦相對減少。雖竹碳價格低廉,所含竹碳比例可大幅提高,但比例越高,顏色亦越黑,所以如何取得效果與顏色間平衡,尚待考驗。 抗菌效果是另ㄧ個取捨,原因是竹碳孔洞雖可吸附有毒物質,但是亦可讓細菌孳生,形成一大隱憂,比較好的作法是一開始就將孔洞填滿銀離子,讓細菌無法附著生長,同時又可利用銀離子殺菌,可說一舉兩得,但缺點是殺不到真正佔多數之孔洞外細菌外,還有孔洞無法再行吸附其他有毒物質,填滿銀離子所導致之成本大幅提升,及銀離子有可能因長期隨時間釋出而被人體吸收累積所造成的潛在風險。

(3)光媒觸TiO*
TiO*只能算是一種中介質。未起化學作用時,本身並不具備任何抗菌效果,它必須仰賴紫外線(UV),讓TiO*氧化還原產生電子並與水氣結合成為負離子後,才能有效控制細菌或病毒的活性,亦才能達到殺菌、除臭、防污之功能。缺點是因為透過紫外線照射,紫外線本身對人體即有殺傷力,所以僅能適用於密閉式環境或家飾用布,而非成與人體接觸的紡織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